当楚平王继位时,身边的那些有权有势的兄弟几乎已经全部死去翻翻策略,换句话说,他已经是众人瞩目的唯一继承者,可以算作笑到了最后。然而,正当楚平王刚刚继位的第二年(公元前527年),却发生了一件出人意料的奇事。
在楚平王继位之前,他曾与秦国国君秦哀公结下了姻亲关系,约定由自己的儿子太子建迎娶秦哀公的妹妹孟嬴。等到公元前527年,太子建年满十五岁,正好是迎亲的年纪,楚平王于是派遣大臣费无极前往秦国接亲。
然而,费无极这个人心怀叵测,在与孟嬴见面后,他竟然对楚平王报告说:“这位孟嬴可真是个美人,您若觉得她漂亮,不如将她收下,给太子建换个别的妻子吧。”楚平王向来贪图美色,一见孟嬴便立刻为之倾倒,于是照着费无极的建议,将孟嬴娶入宫中。担心太子建不满,楚平王于是心生一计,决定除掉太子建,彻底解决潜在威胁。
展开剩余75%但这个故事的可信度却令人怀疑。首先,楚平王的父亲楚共王早在公元前560年就已去世,而楚平王继位是在公元前528年,整整经历了三十二年的兄弟权力争斗。要想成为最后的胜者,楚平王必然具备了出类拔萃的政治智慧与冷静头脑,这样一位智勇双全的国王,岂能在刚刚登基之时就因美色丧失理智?
有人可能会说:“正是因为楚平王经过了长达三十多年的权力斗争,才在成功登顶之后放松了警惕,做出了轻率的决定。”这个说法有一定的道理,但更值得注意的是,孟嬴原本是要嫁给太子建,而不是楚平王。而楚平王的哥哥们争权的根本原因,就是因为太子建的势力过于薄弱。若楚平王为了一个女人,轻易打破自己辛苦建立的政治格局,那无疑是自掘坟墓,毫无理智可言。
更重要的是,楚平王的举动会影响秦国的利益。秦哀公本是打算把妹妹嫁给楚平王的儿子,而这桩婚事如果破裂,不仅让楚平王难堪,甚至还会损害秦国的面子。毕竟,秦哀公才是秦国的领袖,孟嬴嫁给楚平王后,秦哀公在辈分上就会比楚平王低,这显然是利于秦国的。因此,推测孟嬴的婚事本应是由秦国来主导,而非楚平王的个人欲望。
再从年龄和立场来看,太子建仅有十五岁,几乎没有足够的政治力量来威胁楚平王。若楚平王要确保王权稳固,他绝不可能轻易放弃太子建的位置。楚平王若真为了一个女人而轻易破坏自己的政治格局,显得过于荒谬。楚平王与孟嬴的婚姻,可能更多的是出于政治利益,而非单纯的爱情。
太子建此时陷入两难境地,若选择反抗,则可能被父王除掉;若选择屈从,则自己作为前太子仍然处于危险之中。因此,他选择保持现状,默默等待。对于楚平王来说,他更希望太子建主动让位,这样他就能更放心地巩固自己的权力。
然而,太子建的“按兵不动”却让楚平王感到恐惧。看似忠诚的等待,实际上暗藏着反叛的可能。于是,楚平王首先行动了。他下令抓捕了大臣伍举。伍举是太子建的老师,曾因忠诚直言而得罪了楚平王。费无极则趁机进言,建议将伍举的两个儿子也一并抓起来。楚平王听从了建议,命令伍举给两个儿子写信,劝告他们不要参与反叛。
伍举的长子伍尚忠厚老实,收到了信后决定随父赴死;而伍举的次子伍员则聪明机警,意识到这封信的背后可能藏有阴谋,决定逃走。最终,伍员逃脱了楚平王的追捕,然而命运却再次让他身陷险境。在逃亡的途中,伍员被楚平王的朋友申包胥劝阻,申包胥耐心劝导伍员回去向楚平王认罪。然而,伍员坚定表示:若回去也是死路一条,自己只有等待报仇的机会。
申包胥最终放了伍员一马,警告他若再对楚国不利,必定会受到惩罚。这段故事虽充满英雄色彩,但同样令人怀疑其真实性。毕竟,申包胥并非高官,放走一个罪犯,怎么可能瞒得过楚平王的眼睛?
这场父子之间的权力斗争并非简单的正义与邪恶之战,太子建一方同样有其权力欲望,而楚平王的做法也是出于对自己王位的维护。最终,伍员成功逃脱,并与太子建在逃亡途中重聚。两人决定前往郑国避难。然而,在郑国,太子建因意图与郑国权臣合作,进而控制郑国,被郑国国君当场捕获并处决,伍员则带着太子建的儿子仓皇逃离。
带着小儿子的伍员此时陷入了极度困境,不知该何去何从。最终,他决定前往吴国。此时,伍员的传奇人生也由此拉开序幕。大家更熟知的他翻翻策略,后来被称为“伍子胥”,他的一生也因此变得广为人知。
发布于:天津市盛多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