张飞遇刺的噩耗传到了成都,而刘备对此表现出一种几乎可以称之为未卜先知的直觉反应。刘备得知张飞部下的营都督向自己上表后,便迅速断言:“飞死矣。” 这一反应显得尤为惊人,因为按照常理,部下上表并不一定意味着报告张飞已经遇害,或许只是常规的军务报告,甚至可能是关于粮草和军械的需求。然而,刘备却在没有看到表文的情况下做出了这种断言,这也许并非偶然。刘备可能早就有预感,或者说通过某些途径已得到关于张飞将遇不测的消息——《风起陇西》虽属虚构,但其中提到的一个观点却具有可信度:在古代战争中金岭速配,帝王与将军都极为重视情报工作,不仅会派遣间谍渗透敌军,还会在自己军中的关键位置安插眼线。也许刘备早已得知有某些势力在暗中图谋张飞的生命。
张飞作为一员赫赫有名的将领,其身边的防卫措施应该是严密的,至少应有一个连的警卫力量。而且,张飞还担任着司隶校尉的职务,负责监督京师及地方的事务,这一职位非同小可,堪比现代的锦衣卫或九门提督。作为司隶校尉,他不仅要保护皇帝的安全,还需要安插密探监视各级文武官员。可以说,张飞所担负的责任远非一个普通将军能够承担的,这个职位对于古代帝王而言至关重要。张飞作为司隶校尉的职责不仅仅是保护皇帝,还是对外部郡国进行严格的监督与纠察。这一职位的重要性,诸葛亮后来也因其出任丞相后兼任此职,足见其分量。
展开剩余72%无论是车骑将军,还是司隶校尉,张飞的地位都极高,堪称二千石的高官。作为方面军的司令,张飞的大营自然需要严密防守,除了门口的哨兵和巡逻队,营中必定有贴身侍卫,而像张达、范强这样的“帐下将”,其职责是保护将领的安全。可问题在于,这两个“帐下将”居然能在张飞的大帐内行刺,并成功逃脱,这其中究竟隐藏着什么玄机?
《三国志》简略地记载了张飞被刺的经过:“先主伐吴,飞当率兵万人,自阆中会江州。临发,其帐下将张达、范强杀飞,持其首,顺流而奔孙权。” 这里面有个关键点,张达和范强是张飞的“帐下将”,这并非普通的麾下将领,而是张飞身边负责安全保护的亲信。与一般将领不同,这些“帐下将”不仅仅负责军务,还负责将军的个人安全。他们的位置特殊,权力较大,掌控了营内的警卫力量,甚至可以调整营中的哨兵配置。这也意味着,他们有能力在特定时刻调整环境,甚至实施暗杀。
然而,令人疑惑的是,范强和张达为何会在如此紧要关头刺杀自己的上司?他们既是张飞的亲信,又是被严密筛选的高级警卫,他们背叛的动机究竟是什么?除了个人恩怨,他们的行为是否得到了其他势力的支持?张飞的性格如铁,对待手下严格,但他也讲究“敬君子而不恤小人”,所以范强与张达的刺杀并不单纯因为受辱或个人纠纷。他们的行为极有可能是背后有更深层次的权力斗争或政治动机。
诸葛亮无疑深知其中的蹊跷。张飞的死亡对整个蜀汉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损失,而这起事件背后的阴谋,更令诸葛亮深感复杂。在他看来,诸葛亮对刘备攻吴的支持并非出于私人仇恨,而是基于大局考虑。可是,刘备一心攻吴,并非全体蜀中门阀都愿意支持。蜀中的一些门阀势力,尤其是西川的豪族,可能对刘备的战略有着深刻的质疑。他们不愿意将家族的未来押在刘备的一次大规模战争上,尤其是当荆州丢失后,蜀汉自身的局势已经不容乐观。
刘备的个人困境与地位也影响了他的决策。作为一个外来贵族,刘备虽然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深厚的人脉逐步建立了蜀汉政权,但他始终无法完全摆脱外戚和门阀世家的制约。在刘备统治下,门阀权力既得利益的保护,成为蜀汉政治中的一个重大难题。即便在张飞死后,刘备也并未追究其中的真相,可能因为深入追查会引发更大的政治危机,尤其是涉及到如吴懿、吴班这样的门阀人物。
综合三国的历史资料来看,张飞的死,除了是政治斗争的一部分,或许还涉及到蜀中门阀和刘备之间复杂的利益博弈。如果张飞遇刺的背后确实有蜀中门阀势力的参与,那么这场暗杀或许不仅仅是个人恩怨,也涉及到整个蜀汉政权的权力斗争。刘备的政策,诸葛亮的策略,甚至这些门阀的失衡,都可能在这起事件中扮演了关键角色。
发布于:天津市盛多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