延熙元年(公元238年),曹魏内部出现了一些动荡,蜀汉后主刘禅便给大将军蒋琬写了一封密信,指示他在汉中屯兵,密切关注魏国的局势变化,并在时机成熟时准备出兵伐魏。这封信是在诸葛亮去世四年后写成的,内容显示出刘禅对攻打魏国有着较为深思熟虑的计划。与外界普遍印象中那个昏庸的刘禅截然不同口袋超盘,这封信展现了他对北伐战略的谨慎考虑,其方案依旧以诸葛亮的《隆中对》为根基,但结合当时蜀汉的具体局势做出了相应调整。
《三国演义》中,后主刘禅被描绘成无能的君主,而诸葛亮的继承人蒋琬也只被简单带过,远不及姜维受重视。然而,历史上无论是刘禅还是蒋琬,均非等闲之辈,他们对三国形势有自己独到的见解,而且无论何时,两人都未脱离诸葛亮的战略框架。《隆中对》依然是他们行动的指导思想。今天,我们就从延熙元年刘禅给蒋琬的这封信,以及蒋琬晚年曾向刘禅提出的一个全新北伐方案,来窥见诸葛亮去世后,蜀汉君臣对于“北定中原”的看法和谋划。
展开剩余83%蒋琬出身荆州零陵,刘备占据荆州后他便投奔于刘备,早年间默默无闻。建兴元年(223年),诸葛亮设立丞相府,蒋琬任东曹掾一职。随后诸葛亮多次北伐,蒋琬一直负责军粮供应,深得诸葛亮信任,甚至被视为其指定的接班人。诸葛亮外出征战,蒋琬确保粮草充足,诸葛亮曾称赞他“志忠雅正,能与我共赞王业”,并密表刘禅:“若吾不幸,后事宜付琬。”(摘自《三国志·蜀书·蒋琬费祎姜维传》)
公元234年,诸葛亮在第五次北伐途中病逝于五丈原,他在蜀汉拥有极高的威望。其去世后,蜀汉政局一度动荡。魏延与杨仪之间积怨已久,甚至兵戎相见,最终杨仪杀死了魏延。诸葛亮生前曾告诫刘禅,若有意外由蒋琬继任,但杨仪自恃功高,对蒋琬屡次无礼,最终被贬为庶民,并因诽谤蒋琬入狱自杀。内斗结束后,蒋琬迅速掌握了蜀汉实权,继承诸葛亮职务,成为尚书令,并陆续晋升大将军、录尚书事,封安阳亭侯(《三国志》)。
蒋琬为人谦逊稳重,赢得蜀汉内部广泛支持。作为诸葛亮的继承者,他在北伐上表现得更加谨慎。虽然任命姜维北伐,但兵力有限,显然并无一举定乾坤的打算。令人意外的是,在诸葛亮逝世后的延熙元年,原本对北伐不甚热衷的刘禅主动给蒋琬写信口袋超盘,指出魏国内部出现变故,命其做好北伐准备。
这场魏国内部变数,源自辽东。汉末乱世,公孙度割据辽东,因未卷入中原诸侯混战,辽东成为相对安宁之地。魏明帝曹睿时期,公孙家族已在辽东经营三代,形成独立势力。第三代公孙渊初欲远交近攻,与东吴海上联系,但后因担心激怒曹魏,竟杀害东吴使者,掳掠东吴船队,令孙权愤怒,欲组建海军讨伐辽东。公孙渊此举虽获曹睿赞赏,但曹睿意图更大,派遣幽州刺史毋丘俭征召公孙渊。公孙渊拒绝,率军击退毋丘俭,自立燕王。曹魏不甘失败,延熙元年派太尉司马懿统兵四万征辽东。
刘禅见司马懿亲征,断定魏国北境必有大乱,遂命蒋琬屯兵汉中,伺机北上。刘禅的北伐方案并非冲动,而是经过深思熟虑。他指出北伐需满足两个条件:一是魏国内部出现大规模叛乱;二是东吴同时采取军事行动。延熙元年诏书中称:“寇难未弭,曹睿骄凶,辽东三郡受虐,遂相纠缠,彼此分隔。曹睿大兴役兵,内斗相攻。今有此变,乃天时。君务必严整军务,统帅诸军屯守汉中,须吴方配合,东西夹击,以乘其乱。”(《三国志》)
诸葛亮《隆中对》提出,蜀欲夺天下,需“天下有变”,并从荆、益两路发兵。两者相比,刘禅与诸葛亮都强调“待天下有变”的重要性。诸葛亮重视“荆、益两州同进兵”,刘禅则更强调“蜀吴联动”,实为异曲同工。荆州原由刘表控制,刘备集团曾企图同时拿下荆、益二州。然夷陵之战后,蜀永失荆州,只靠益州北伐难成大业。诸葛亮生前五次北伐皆未成功,也佐证单一路线难以奏效。刘禅认为成功北伐需两路并进,但蜀仅能提供一路,另一需东吴配合,因此特别强调“须吴举动”。
蒋琬接令屯兵汉中,熟知蜀道险阻,故并未冒然行动,而是静观魏国局势变化。然而,魏国局势并未如刘禅预期般动荡。司马懿征辽东一役仅用一年便剿灭公孙渊,魏国内部无大变,辽东叛乱并未达到诸葛亮所说的“天下有变”程度,刘禅的蜀吴联合北伐计划因此作罢。
诸葛亮五次北伐未果,蒋琬执政后北伐策略趋于保守。虽命姜维北伐,但兵力稀少,往往不过万人,难以撼动庞大的曹魏政权。这种规模的北伐显然不指望一战成功,而是保持进攻态势,稳固防线。考虑诸葛亮北伐皆未成功,蒋琬的谨慎可理解。
有趣的是,向来谨慎的蒋琬在后期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北伐新思路。他认为反复北伐出秦川难获胜,魏军已防备严密,不如另辟蹊径,从水路出击,利用蜀汉水军优势,沿汉水、沔水进攻魏兴、上庸等地,出其不意。蒋琬计划大量造舟,欲水路袭取东三郡。“琬以为昔诸葛亮数窥秦川,道险运艰,竞不能克,不若乘水东下。乃多作舟船,欲由汉、沔袭魏兴、上庸。”(《三国志》)
东三郡(上庸、房陵、西城)位于汉中东部,原为蜀将孟达所控,后因孟达叛降归魏。上庸紧邻汉中、襄阳、夷陵等战略要地,地位重要。张鲁时为汉中属地,降魏后归魏,孟达夺取后再叛降魏。孟达曾图复归蜀汉,遭司马懿突袭身死。蒋琬计划再夺东三郡,理由有三:一是多次北伐出秦川受阻,难获胜;二是蜀军水军较魏有优势,水路奇袭突袭东三郡出其不意;三是占领东三郡后可威胁襄樊,开辟北伐新方向。
可惜,此计划因蒋琬健康欠佳而搁置,且群臣普遍认为风险太大,不宜轻举妄动。众人担心若不能速胜,难以撤退,风险巨大。更重要的是,东吴对夷陵形势敏感,蜀军若突然出现在该区域将刺激孙刘联盟,影响蜀吴关系,对蜀汉不利。最终,蒋琬的东三郡水路进攻计划被放弃。
蒋琬因病向刘禅请辞,离任前仍向刘禅陈述其北伐理念,强调应回归诸葛亮“兵出凉州,缓慢蚕食,蜀吴联动”的战略思路。“今魏跨带九州,根基深厚,平定未易。若东西并力,首尾掎角,虽未速成,且能分裂蚕食,先摧其支党。然吴期二三,连不克果,俯仰惟艰,实忘寝食。”(《三国志》)
总体来看,刘禅与蒋琬的北伐方案虽表面不同,但核心都根植于诸葛亮《隆中对》战略。刘
发布于:天津市盛多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