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|徐 来亚晶金融
编辑|徐 来
文|徐 来
编辑|徐 来
《——【·前言·】——》
唐朝有个宦官,活着时不声不响,死后石碑一出,才知道他千年前横穿印度洋,远抵中东。
海风起时,广州动了
开元年间,广州码头已经挤满外商。阿拉伯人、波斯人、印度人,拿着香料、药材、宝石,从海上过来,从这儿换走丝绸、茶叶和瓷器。
木帆船穿梭港口,潮水起落间,岸边码头的市舶司正忙着检货登记。
展开剩余90%这时候的大唐,不是只靠陆上驿道和丝绸之路撑起对外联系,海上通道已经铺得四通八达。
从广州出发,经海南、占城、马六甲、再往西走,就进了阿拉伯人掌控的洋面,海风一吹,几个月就能到红海或者波斯湾。
船上装的是货,也有可能是人。有人出使,有人经商,有人漂泊。
朝廷为了维持和“蕃国”的关系,也派出使团,使节中有大员,也有不显眼的角色,有人穿官服,也有人披宦衣。
这些人出去了,再回来,带的是情报,是礼品,是个体力也得硬、胆子也得大的差事。
广州的市舶司,只负责出发不负责归期。
海上能不能回来,风说了算,洋流说了算,还得看水手吃不吃得下那些生咸水饭。
就是在这片海风最硬的时代,一个叫杨良瑶的宦官,悄悄走上了船。
正史没记他出海,也没记他去过哪,只留下一块碑,静静埋在陕西泾阳。
千年之后才有人挖开那碑,字迹已经风化一半,但还是读得出:“出使西蕃,航抵黑衣大食。”
杨良瑶上路之前
杨良瑶出身弘农郡,也就是今天的河南灵宝。他是唐肃宗朝进入宫中的,后来侍奉代宗、德宗、顺宗,前后近五十年,在宫廷里地位稳稳。
这种人不容易惹事,能活四代皇帝身边,得是会看人脸色,也知道什么该记,什么别说。
他有没有做过中官总领,没人考证过;有没有管过禁军,也没留下明确记载,能让地方给他立碑的,至少在中后期不小。
碑上有一句话:聘国使,出海远交。后人考了半天,才对上“黑衣大食”这个词。
中东的阿拔斯王朝,在唐代叫“大食”,因服黑衣,被称“黑衣大食”,大概就在今天伊拉克。
也就是说,杨良瑶不是光在宫里伺候,他还跑去外交过,而且不是隔着西域走过去,是从海上走了南线绕出去的。
海上外交,不是简单坐船游一圈。
得带货、带信、带礼、带人亚晶金融,回头还得带回来对方的态度。
怎么交接、怎么通译、怎么避免冲突,都是麻烦事。
碑上没说他出发的年份,也没说过程,只写“海舶出南蛮”,意思是从岭南出海。
又有“航历婆罗、羯南、大秦”,婆罗是今印度南部,羯南疑似斯里兰卡,大秦有学者认为是拜占庭,也有认为泛指西洋,这么算下来,这趟海路少说一年,多了两三年,还是单程。
那时的船,全靠帆,遇上风向不顺只能干等。
人得吃干粮,水得靠雨接,马蜂蜇了得忍,生病了没人救,船上有人病死是常事,也有船永远没回来。
就算这样,碑上写的是他“使毕归朝”,说明他回来了,完事不声张,按流程交差。
再过几十年去世后,地方给他立了碑,才把这段写进去。
这种话不写不会有人知道,一写才知道当年居然还有这样一桩事。
有个问题来了:如果真有这么重要的一次远航,怎么正史不提?不说《旧唐书》《新唐书》,连《通典》也不收。
学者查过,唐代确实有大量对外使节,可记得清的,大多是文官或武将。
宦官出使,本身就属于“例外”,正史的编纂倾向,不把宦官当成正式外交人选,可能有意忽略,也可能,档案没保存下来。
碑文来自地方,记录者也未必是朝廷派的。
也有可能是亲属,找个儒生照着讲过的话写上去,部分内容或许难以确认来源。
但石头是真的出土了,字刻得清清楚楚,地点也不是传说里的夸张,而是对得上古地名。
谁会编一个宦官出海去大食的故事来吹?当时没必要。
碑文没有夸功,只是叙事,风格和那个时代的神道碑基本一致。
海图上没有的路径
杨良瑶到底走了哪条海路,碑文没具体说,那几句“出南蛮”、“航婆罗”、“至黑衣大食”,已经给出方向。
南蛮,是岭南,婆罗,是印度南部。黑衣大食,在今天伊拉克。
这三点一线,拼出来的路线,就是从广州出海,穿过南海、麻六甲海峡、阿拉伯海,再进入波斯湾,这一整段,就是唐朝最早有文字记录的远洋航线之一。
比起后来的郑和舰队,这路线不绕,从南一直开到西。
没有大船编队,也没有万人的护送,杨良瑶可能就是几艘小船、几十号人。
外交还得靠翻译,海图不完备,只能靠舵手经验和星辰辨位。
唐代的航海水平,不是问题。
阿拉伯人能来广州,中国人就能去他们那边。问题是——谁敢去,谁能回来。
开元年间的市舶司,记录了不少外国商人入境,却很少提中国人出海远航,尤其是主动出使。
“航海外交”这种事,基本没人干,朝廷也不推,因为成本太高,结果不稳,而这次航行,碑文上只用了十几个字交代。
没有风浪,没有交战,没有受阻,仿佛这一切都是轻描淡写,可明眼人一看就知道,这不是走马观花,是跨文明交流。
“至大秦”,这是个重点,大秦,按汉代地图,是罗马,后泛指西方或拜占庭。
也有可能只是用来泛指阿拉伯统治下的地中海一带。
这就引出一个冲突:如果杨良瑶真去过那儿,那他的航程,可能超过了后来的郑和,时间上还提前了620多年。
他有没有带回地图?有没有带回当地风物?有没有给皇帝递交出使奏章?这些没留下。
只剩那块石碑,像在暗中证明:唐代的外交野心,并不全靠陆上丝路支撑。
考古学者查过碑的风格,是中晚唐的。碑文没有修饰语,没有文学浮夸,只讲经历,尤其那句“航婆罗、羯南、大秦”,按当时的习惯,不加虚词,是为了信实。
不讲场面话,只说到过哪,像是一份行程报备,而不是炫耀旅程。
有人拿这个说事,说他是“唐代郑和”。
其实不是类比谁的问题,是——他真的做了件没人敢做的事。
更关键的是,碑文后半段还有一句:“受命不违,奉诏毕还。”这说明他不是私行,也不是贪功,是朝廷派出,完成任务后回朝复命。
这句话,才是最扎实的部分。
为什么正史不写他
杨良瑶到底出没出海,这事不用猜,石碑挖出来了,字还清楚写着“航婆罗、至大秦、黑衣大食”。真干了事,可正史一个字没提。
主要卡在身份上,宦官在史书里,一般是干政、弄兵权,出海这种事不归他们写。
史官对宦官天然避讳,哪怕出使成功,也不会认真记。
再说路线,唐代外交讲陆路,西域有驿站,能掌控。
海路太远、太险,不是主流,出了事也查不清,海上外交,不在朝廷常规流程里,史书自然不认。
更关键是资料不全。他这趟出使,正史档案找不到,碑文也没写年份、诏令,只说“奉诏毕还”。这在史官眼里,难以立传,写也写不清。
再加上这块碑本来就在地方,还是千年后才出土的。
早期史书成稿前没资料,后来史书编定后也不会回头补写。
所以这事,就像一页漏掉的历史,被风一吹,压在地底一千多年。
有人说他是“唐朝郑和”,其实没必要比,重要的是,他确实从广州出海,一路走到中东,还活着回来了。
没夸功、没写诗,只在碑上留句“使毕归朝”,已经够了。
参考资料:
1. 赵志刚:《唐代广州对外贸易与市舶制度考察》,载《中国边疆史地研究》2003年第2期。
2. 泾阳县文物局:《杨良瑶神道碑考释初稿》亚晶金融,刊载于《陕西地方志通讯》2015年春季卷。
参考资料:
1. 赵志刚:《唐代广州对外贸易与市舶制度考察》,载《中国边疆史地研究》2003年第2期。
2. 泾阳县文物局:《杨良瑶神道碑考释初稿》,刊载于《陕西地方志通讯》2015年春季卷。
发布于:福建省盛多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